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教育部积极开拓市场化渠道,广泛汇聚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自2020年9月1日至今,教育部已组织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群体、共享就业等“24365”专场招聘会40场,为2021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42万个,促进就业资源精准对接。
立足区域发展战略 面向重点地区强化人才流动
“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在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产业活跃地区的人才需求旺盛,为全国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空间。
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教育部面向重点地区举办专场招聘会。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广东省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90万个,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为深化经济特区建设汇聚优质人力资源;面向湖北地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搭把手、拉一把”重要指示要求,举办湖北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面向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举办5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2万个。
聚焦国家战略需要 面向重点行业加大人才支撑
由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水平提升与信息化技术应用催生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尤其随着“新基建”一词提出,包括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在内的7大领域,涉及多个产业链,都被按下快进键,也加快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就业岗位亦会随之增加。
如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国内卫星互联网迎来蓬勃发展期。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商用,打造5G+6G天地一体化通信,催生更多应用场景从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到地面设备制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布的“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项目,计划在2022年建成由60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2025年完成建设,通过数百颗卫星构建“海、陆、空、天”一体的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等,任一项目实施或场景应用,都急需人才保障。
为鼓励和引导高校参与“新基建”,为国家战略需要提供有力人才和科技支撑,教育部面向重点行业推出一系列专场招聘活动。如,会同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推出国防军工行业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勇担时代使命,投身国防建设。会同商务部,推出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7万个,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投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教育部面向民生急需领域,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根据不同学历层次,推出3场医疗卫生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9.4万个,为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此外,教育部还会同商务部、工信部、国家邮政局等部委,面向人才紧缺领域,推出全国中小企业、全国民营企业、邮政快递等6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42.6万个。
充分发挥稳就业的支柱作用 面向重点单位加强招聘力度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显示,2020年3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扎实做好稳岗扩就业工作的紧急通知》发出后,央企国企复工复产率超过97%,加快投资项目落地和重大工程建设,创造更多岗位,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带动了就业需求,尤其将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吸纳人群之一,成为高校毕业生主要毕业去向单位。
可以说,央企国企充分发挥了稳岗扩就业示范带动作用。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39次提到就业,再将就业工作提至新高度。为进一步发挥央企国企稳就业的支柱作用,开拓更多优质岗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会同国资委、央广总台等启动“国聘行动”第二季,累计已有来自央企国企提供的58.9万个岗位。
在2020年《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发布后,“双一流”建设高校已将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及实聘人数将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
为进一步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以促进就业稳定,推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与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相匹配的专业科技支撑队伍,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教育部面向科研单位,会同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举办了2场中科院系统专场招聘会,提供高层次就业岗位2500余个。
此外,教育部还面向龙头企业,会同中国石化、中国银行、正大集团等头部企业,举办5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9.3万个。
困难帮扶促就业 面向重点群体对口帮扶
2020年,为积极应对疫情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切实帮扶湖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教育部启动实施了首批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参与“一帮一”行动的首批高校,陆续举办联合网上招聘活动223场,提供的共享岗位信息逾50万个,吸引招聘单位5万多家,受援高校毕业生投递简历7.5万人次,为促进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
基于“一帮一”帮扶行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在促进今年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教育部继续组织推出系列重点群体招聘会。
如面向贫困地区高校毕业生,举办的中央企业面向西藏、青海、新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近6000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管理水平要求且符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高质量岗位,并拿出一定比例岗位招收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又如面向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组织中央民族大学等33所高校,举办少数民族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
利用数据要素流通优势 扩大共享就业参与面
得益于共享经济概念,疫情以来,共享员工、共享生活、共享生产、共享教育等新的共享形态不断涌现,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一种新思路。
今年2月,教育部推出全国高校“共享就业”招聘会(中西部专场),以“职位共享、资源共享、渠道共享”为主题,活动伊始,就收到中国铁建、上海建工、中国一冶、伊利集团等80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提供9万余个就业岗位。
为充分调动更多高校参与“共享就业”,教育部继续加大力度开发共享就业招聘会。目前,已面向农林牧渔行业,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39所高校,举办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行业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强农兴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面向教育行业,组织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7所师范院校,举办全国教育系统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近5万个,积极支持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任教,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面向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组织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19所高校举办全国文化艺术行业专场招聘会,线上和线下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组织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等151所高校,推出化学化工、自然资源、土木建筑行业等5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1万个。“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总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这一规模首次突破900万人,较去年增加35万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增加、疫情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好于2020年、与2019年基本持平。能源动力、装备制造、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行业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展较快,显示我国经济复苏对制造业等相关领域人才需求旺盛。教育部将推动高校抓住当前毕业生就业关键期、冲刺期,加快落实政策性岗位,大力开拓更多市场岗位,为2021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确保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