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突出强调“发展是第一要 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十四五”时期,是辽 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关键 在人才。辽宁每年近 30 万名高校毕业生,是最具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创业,是“十四五”时期推动辽宁高等教育发展,做好“稳 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挥高校毕业生人才资 源优势,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 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举措。
一、供给侧视角下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
多年来,一直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和行业产业部门如何准确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当前,高校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脱节, 大学生面临工作难找的焦虑,而企业面临招工难,技术型人才缺口在逐年加大。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引导高校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调整,是地方政府和行业产业部门必须承担和重视的重要课题。二是高校专业布局和结构如何与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需求相适应。高校受规模和发展驱动, 盲目扩张,同质化发展,一些高校对专业布局与行业产业需求的适应性重视不足、研究不够,产教融合投入不足,专业调整改革力度不大,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和老大难。
(一)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失衡
1.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 3559万人,居世界第 1 位;高等学校 2824 所,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2 位。然而,大量的企业却出现“用工荒”现象,如在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却陷入招工难的困境,在许多制造业发达地区招工难现象已存在多年。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 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 100 个职业排行》中,近一半与制造业相关,尤其是焊工和车工等长期处于缺工状态。
2.办学理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众多高校在办学理念中存在追求“高大上”的误区,重视培养学术型人才,忽视对复合型、 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从高校“更名热”现象中可见一斑,从专科学校—学院—大学的三级跳者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学校认为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是“低人一等”。
3.热衷于层次提升,办学定位过高。一些教学型及应用型大 学不顾社会需求,迫切地把学校发展的着眼点集中在高职高专升 本科,二本变一本,再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热衷于把学校发展 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结果导致各个学校的专业设 置同质化严重。
(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1.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依据。一些高校不顾 自身办学能力和学科专业基础,更不考虑与社会良性互动,盲目 设置一些社会需求不大,甚至被一些研究型大学已经和开始淘汰 的专业,导致学生无业可就。据统计,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管理 学、经济学、文学等专业增长比例迅猛,本科院校中 70%的院校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等,甚至出现以工科见 长的学校去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一些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学校则去发展理工专业。结果是不同的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 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没有区别,导致培养目标趋同、人才规格 趋同,造成人才结构性浪费和结构性失业。而国家和地方经济急 需的应用型人才十分匮乏,如高新技术(环保、新能源)、高层次 服务业(物流专业等)却没有形成学科的集群布点。
2.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专业轻人文。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高校的设备、 师资、实践教学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并没有落实到位, 再加上高校侧重于理论教育,导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二、我省各地引才、容才政策措施力度不够,落地不实
(一)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产教融合发展还没有形成规 范且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发展,党的 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2017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产 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 求。2019 年 10 月 11 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 6 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这些政策有力促进了人们对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推 动了改革和调整的步伐,但目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产教融合发展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特别 是政府、行业产业、企业、高校四者的职责和分工,协同联动机 制的建立和运行还没有形成有效联动。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需要 政府部门、行业产业组织、企业和高校同步发力,形成合力,建 立长效机制,才能取得成效。
(二)省内各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仍然较弱
目前,省内部分二三线城市出台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不多, 岗位挖掘力度不大,用人单位提供薪酬待遇总体偏低,就业岗位 质量不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同类别岗位工资差异较大,不 能达到毕业生的薪酬预期,严重制约了省内各地对高校毕业生的 吸引力。
(三)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还不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 而基于辽宁产业调整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空 间很大,与此同时,辽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也在突飞猛进 发展,这都需要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作为补充与支撑,但目前吸引 力明显不足,吸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理念亟需转变
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站位 不高、眼界不宽,没有站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制定的用人标 准过高,将大部分省内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导致人才外流。一 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薪酬待遇过低,工作环境不 佳,成长空间不足,对高校毕业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三、吸引年轻人落户辽宁扎根辽宁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三包” 责任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留辽、回辽、来辽就业创业,作为事关辽宁振兴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 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认真思考、积极谋划、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二是各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留、回、来” 作为民生和发展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扎实解决就业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各级政府要强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责任,建立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三包”机制,即“市领导包县区、县区领导包产业园区、产业园区领导包企业”的工作机制,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抓得准、落得实、有成效。四是各级政府、行业产业管理部门和高校要打破部门、行业和职能限制,构建高校与行业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机制和平台,实现人才供需对应和“教育链、人才链、就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促进高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二)完善政策,多措并举,营造引才环境和氛围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积极制定、完善、落实引才政策,让 大学生特别是本地生源的大学生都知晓并能充分利用。
1.组建引才专业团队,开展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和服务。各 市、县(市、区)领导要亲自挂帅,带着优惠政策,带着岗位需 求,深入省内高校和辽宁生源较多的省外高校以及当地公共就业 服务机构,开展政策宣讲和人才招聘活动,积极吸纳本地紧缺人 才、急需人才。
2.大力宣传辽宁美好前景,增强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创业信 心。各市要通过多种方式向高校毕业生宣传本地的发展战略、发 展规划、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等,宣传各市吸纳 人才的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留辽、回辽、来辽就业 创业。
3.充分利用大学生放假返乡时机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充分利 用大学生寒暑假期间,组织他们深入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行 业企业建立的就业创业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参观考察,为大学生 提供就业创业和行业职业体验,帮助他们充分了解家乡的行业产 业发展方向和前景,了解职业和岗位需求,了解家乡美好的发展 前景,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情怀。
(三)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1.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调整高校专业布局与结构。围绕“一圈一带两区”建设、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发展规划,改革学科专业结构,超前部署具有战略性、发展性和前瞻性的学科专业, 对一些就业持续低迷的长线专业,坚决“关、停、并、转”,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参与、企业配合的三方协同育人模式,打通需求、 培养、就业之间的通道。
2.构建行业产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资源对接渠道。充分发挥 地方政府、行业产业管理部门在需求信息收集、整理、发布方面 的优势和作用,实现供需关系按地域、学校、行业产业、学科专 业等方面的快速筛选匹配和供需数据的交互共享,为高校专业结 构调整和发展规划提供支撑。
(四)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联动机制
1.成立行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建议由省直行业主管厅局、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高校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共同组成行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帮助高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
2.组建以行业产业为主导、龙头企业牵头的校企联盟。主动 面向产业需求,紧密围绕产教融合,系统性开展校企联盟建设工 作。通过政府主导,协同发力,促使高中等学校“形成合力,抱 团服务”,推动高中等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贴 紧靠实,捆绑发展”,在互动共赢中促进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校企 协同,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五)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和对接平台
1.协同推进就业育人良好生态环境。挖掘整合并再造政府、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六种力量中的 优质资源要素,打造一个“资源整合、协同创新、重点跨越、支 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就业育人发展模式。
2.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和平台。建议由省教育、人社部门牵头, 各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省内高校共同参与,搭建全省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平台。通过该共享平台,有效整合高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毕业生结构规模,整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和各行业的政策、项目、资金、专家等资源,整合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高校与政府同行业部门、产业集群、企业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需求对接。
(六)强化督导考核,提高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创业工作成效
1.各市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市政府要按月报送人 才需求情况、到高校宣讲和招聘情况,每半年报送一次紧缺人才 和急需人才需求情况、各市宣讲招聘团队组建情况;省就业工作 领导小组要定期对工作开展不力、效果不好的市、县(市、区) 进行通报,对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进行约谈。
2.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名制动态监测。省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要联合开展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动态监测工作,完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实名制动态监 测机制。每年 3—8 月开展在校生实名制就业状况动态监测,12 月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就业状况动态监测,从离校前到离校后全程监测毕业生就业情况;每月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 全省高校、各市通报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各市提供就 业岗位情况等。
(刘铸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 二级研究员;付志平系沈阳师范大学招就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