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10日,由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指导,协会数字产业与就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协会数就工委会)主办,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承办的人工智能时代下数字经济产教融合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研讨会在乌鲁木齐成功召开。
协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晓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原副书记、新疆大学原书记李中耀,协会数就工委会理事长、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刘彪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共就业服务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部长侯歆,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梁军疆、党委书记王斯年、院长杨新顺,中国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徐昌东以及来自教育、人社相关部门,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和百余所本专科院校、行业企业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杨新顺主持,协会数就工委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庆福、副理事长张晓辉、胡永强、王国兴、陈彬、张晓燕等分别主持各阶段会议。
杨晓春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协会数就工委会为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所作的工作。他指出,让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青年学子在数字浪潮中把握机遇,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举办人工智能时代下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和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研讨会对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构建“产教融合、就业畅通”的生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他强调,协会数就工委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凝聚力,深化产业发展和岗位变化趋势的研究,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
刘彪文在致辞中分析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他强调,就业是高等教育面对的问题焦点,也是最大的民生事业。他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爱国故事勉励各参会单位要坚定信仰、凝聚力量、聚焦目标、克服困难,扛起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会上,梁军疆致欢迎词。他表示,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参与数就工委会平台,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接轨,产业界应更深度融入教育环节,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才储备的无缝衔接,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会议以“AI赋能高质量就业 创新引领产教融合”为主题,20余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高校与企业的代表围绕低空经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数字经济人才需求、产教融合实践等议题,以主旨报告、专题讨论交流、经验分享、优秀论文案例交流等多种形式展开深入探讨。
徐昌东在《低空经济的发展与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主题报告中指出,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高校要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希未博士强调未来的教育竞争是“算法”与“算力”的协同,高校应加快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数字技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信息网络室副主任、博士后导师葛健分析了新技术革命的时代特征,并深入剖析了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挑战与应对策略。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彬,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吴丽华,河北省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金文,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郭文强,新疆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路翀,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授刘洋、冯宏丽,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就业处处长李心婳,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全君君,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应用学院专业带头人王向军、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负责人王军、深圳软件产业人才基地主任于宪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用友集团企业数智化转型咨询专家何胜利,超星集团副总经理邓双双,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第六辑部主任范业婷,新疆海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修坤等参会代表分别作报告。
为确保会议高质量召开,会前活动组委会针对会议主题进行了论文和案例征集。经专家评审,遴选出优秀论文和优秀案例并在会议现场为相关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此次研讨会通过理念交融、实践共享,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随着AI技术的深度渗透,产教融合正从“理念共识”迈向“生态共建”,为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